首页 > 新闻 > 社会 我藤校毕业,花268万留学,归国后月薪1万2,我是loser吗?

我藤校毕业,花268万留学,归国后月薪1万2,我是loser吗?

名校从来就不是一个天堂般的圣殿。‍‍‍读名校很好,但是人生并不只有一种出路,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本质,才能让人生少走弯路。‍‍‍‍‍‍‍‍‍‍‍‍最近,微博上一个去年7月的帖子又火了。‍‍‍‍‍‍‍‍‍…

校从来就不是一个天堂般的圣殿。‍‍‍

读名校很好,但是人生并不只有一种出路,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本质,才能让人生少走弯路。‍‍‍‍‍‍‍‍‍‍‍‍

最近,微博上一个去年7月的帖子又火了。‍‍‍‍‍‍‍‍‍‍‍‍‍‍‍‍

藤校毕业的陈霖回国后供职于一家地产公司,月薪刚刚过万,但这在一线城市并不罕见。‍‍‍‍‍‍‍‍‍‍‍

同龄人在互联网公司,收入更多,于是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就读名校,真的意味着此后人生顺风顺水,衣食无忧吗?”——‍‍‍‍‍‍‍‍‍‍‍‍‍‍‍‍‍‍‍

以下为陈霖自述:

去年七月,我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帖子,关于藤校高开低走,30岁一事无成,没想到火了。我是一名建筑师,写那篇帖子时,供职的地产公司经营状况不好。实际上,去年初,我们公司就不再有新项目,一直持续到半年后我离职。这期间,我老公也离职了,家里的经济主要靠我。我跟公司提过一回涨薪,得到的回应是要等到11月。我看公司的情况,觉得是没希望了。没有项目,就意味着只有底薪,税前12K——和我刚回国那年的薪资一样。

我老公和我是同行,刚毕业时,我们俩加起来年入45万,现在工作将近4年了,反而比以前少了很多。有天他接我下班,车停下,我不想回家,我们坐在车里一直聊。他没留过学,一直比较乐观,我就非常焦虑。我在美国读了八年,仔细算过,花费大概268万。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这让我觉得对不起父母。

回来工作了几年,跟身边人聊起来,发现差距非常大。有一些朋友没留过学,在互联网公司、银行和金融业,跟我上一份工资相比,至少高出1.5倍。我后来想,自己的焦虑更多源于行业,我很多留学的同学都觉得,做这行回来性价比不高。不得不承认,留学生现在满大街都是。

那段时间,家里氛围非常低迷,经常吵架。现在很难想起具体的原因,就是一种不太正常的情绪宣泄。我时常会哭起来,声音很大。我跟老公不会在孩子面前吵,都是到楼下的院子里。

有时候我会想。自己过去接受的教育是否真的正确?并不是努力学习,出国读个好学校,就能过得如愿。我有一个女性朋友,没出过国,读书只读到大专。在我看来,她过得比我轻松,生活质量比我高很多。看到她我就想,人生好像没有什么真正正确的。还有一个过去不被父母看好的小孩,因为漂亮,谈一个男朋友,就能获得好的生活。

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我按照一个指定的人生剧本,每一步都走得很努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回国发展,行业动荡,才发觉自己那么渺小。

其实,陈霖这样的留学生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陈霖敢于讲述自己的经历,还有很多人选择了“隐藏”。‍‍‍‍‍‍‍‍‍‍‍‍‍‍‍‍‍

藤校毕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出国读书真的会有发展吗?‍‍

如果不清楚美国高等教育的本质,作出人生的重大决定,不免会有后悔的时候。‍‍‍‍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就不是为中国孩子设计的。

不少家长就觉得国外教育好。你看人家小时候自由放养,就能拿遍诺贝尔奖;说国内基础公立教育最扎实他们不信,认为只培养出了一群会考试的、充满内卷的名校生罢了。

他们甚至还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国内公立填鸭式教学正在伤害孩子的创造力、学习力和想象力。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在名校,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都是筛出来的。

在这个筛子里,天赋占了很大的比例,其次是家庭资源,再次是金钱投入,“教育”顶多就是一个娃走上巅峰之路,在披荆斩棘的时候拿的刀斧罢了。

15年我去硅谷拜大神,见识了很多创业者。其中有一个CEO进到办公室就跳到桌子上,躺着开始讲自己的传奇:

少年读书辍学(硅谷必备),然后去做了职业运动员,得了奥运冠军,然后发现自己不能只有四肢发达,还要用头脑在硅谷立足。

于是,回到了斯坦福校园继续学习。

当时我们一群搞教育的人都听傻了。听过吹牛逼的,没听过这么牛逼的。看看人家这进进出出斯坦福的架势,跟自己家后院似的。

后来才知道,这老兄的爸爸是万维网的创始人之一,他家邻居都是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硅谷名校,对他来说,真跟后院差不多。

条条大路通罗马没错,但是人家就生在罗马。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国际生,拿什么跟这种占尽天时地利的斯坦福土著拼?你在国内出类拔萃,到了名校也就是个普通同学而已。

美国不强调教育公平化。

所以不会有老师逼着孩子做作业,也不会布置很多作业,因为他们无需对结果负责,只管教孩子知识,学不学以及学不学得好,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然后,经过分层选拔,精英家庭脱颖而出,尤其是很多华裔家庭。

美高有着另一种“内卷”和“潜规则”。

美高和大学有关系亲疏之分,这从历年录取名单里能看出来,如TOP10里有5所会录取该校学生,而其余5所很少。所以申请关系好的5所学校命中率会更高,我们当时不大了解这一点就吃了亏。

麻省理工学院2021届录取22位中国学生里,14人来自美高。

此外,顶尖美高每年中国籍的毕业生不超过10人,中国人跟中国人竞争,而顶尖美国大学在同一所高中分配到同一个种族上的名额并不多。同时,录取过程又不像高考这么公正透明,还受家庭背景、国籍、资源等影响。

要支持孩子的梦想,大洋另一边的父母得付出难以想象的坚持。

如理工科大学录取非常看重竞赛成绩,而打比赛一个礼拜起码得有两次集训,假期还得跨城市打比赛。在国内这都不算事儿。而美高普遍偏僻,出去培训车程至少一小时起,学校又不可能为一个人配个司机,国外未成年人不能单独打Uber,不能单独入入住酒店,全得有成人陪同。

有个数学极其有天赋的女孩,她妈妈每个月飞一次美国,就为带她去集训,假期陪她飞遍全国打比赛,坚持了好几年。她最终靠数学大奖被麻省理工录取,是学校百年来的第一人。

国际生,只是美国教育的旁观者。

说完美国的高等教育,再来说说中美间的社会需求。

不同社会的基础教育决定了他们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而这些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

看看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就能发现——‍

德国对职业选择的观念是,无论你读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工作都应该与专业高度对口,懂一行,干一行。

你说你从名牌大学毕业,喜欢孩子,特别想去当幼儿园老师行不行?

不行,先去接受4年的幼师职业教育。

并不是你接受过高等教育,你就可以做职业教育对口的工作。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谁高谁低的关系,而是两条平行、平等的路线。

德国政府深知职业教育对工业国家的重要性,在宣传职业平等上不遗余力。

在德国生活过的朋友,前些年应该在地铁里见过一种宣传海报,衣装体面、精神状态饱满的年轻人,身穿各种职业的工装,面带微笑看着你,上面写着一行字:我是学徒工(Ich bin Azubi)。

这种正面宣传在民众心里种下一个印象,职业教育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另一方面,德国的税收和薪资制度决定了,无论你上不上大学,当白领还是当蓝领,收入差距不会特别大。

从社会岗位的需求到教育系统的构建,才能让一个人才发挥最大优势。‍‍‍‍‍‍‍‍

出国留学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糟糕的是,没有提前规划和深刻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与需求。

高校扩招,把高等教育的饼摊大,看上去确实很诱人,但等这波学生毕业就会发现,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就像印钞票会导致通货膨胀,让钱不值钱,高校扩招会也导致学历通胀,让大学毕业证不值钱。

高校的门槛是低了,职业的门槛却高了,于是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现象,大学毕业送快递,硕士毕业站前台。

不是瞧不起送快递和站前台的职业,而是这样的结果浪费了太多资源。

德语里有个词叫“unterfordert”,意思是这个工作不适合你,因为对你来说太简单。

你是金融系大学生,想在德国的公司里求职一份行政秘书工作,复印文件订酒店,总可以胜任吧?

你一定会被拒。

因为这些工作对你来说太简单了,unterfordert。

学无致用,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社会和个人都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头条在线-头条新闻网立场。
上一篇我在3元女子宿舍住了6年,说的最多是“姐姐,别走”
下一篇 河南汝州城管回应“更换商户破损春联”:先征得商户同意再免费更换
头条新闻网

来源: 北美留学生观察

本文来源于北美留学生观察。包含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源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gridf@126.com处理。紧急处理联系电话:15144810328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