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清华研究:脱发是因含糖饮料喝太多,“戒糖防秃”可行吗?

清华研究:脱发是因含糖饮料喝太多,“戒糖防秃”可行吗?

研究结果显示,每周饮用含糖饮料超过3500毫升,风险增加了1.78倍。含糖饮料极大地增加了青年男性患男性型脱发的风险,喝得越多,头发可能越少。撰文 | 汪航继糖尿病、肥胖、心脏病之后,糖摄入过多对人体…

研究结果显示,每周饮用含糖饮料超过3500毫升,风险增加了1.78倍。含糖饮料极大地增加了青年男性患男性型脱发的风险,喝得越多,头发可能越少。

撰文 | 汪航

继糖尿病、肥胖、心脏病之后,糖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又多了一项——脱发。

2023年1月,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研究者们,在国际营养学期刊Nutrient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含糖饮料喝得越多,中国年轻人的男性型脱发风险越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叶艳彬向“医学界”分析称,长期超量摄入糖分会刺激体内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的增加会导致雄性激素分泌增加,进而诱发男性型脱发。不仅如此,她在门诊中经常接诊糖摄入过量的患者,有人过度肥胖无法正常生活,有人出现了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疾病,最小的患者还不到10岁。

在叶艳彬看来,“糖与烟酒危害相提并论”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任何人都要控制糖分的摄入量。她还发现,为了对抗糖分摄入,一大批年轻人正在从“控糖”向“戒糖”转变,出现了一些极端案例。

含糖饮料致脱发,结论如何得出?

前额处头发脱落、发际线后移、头顶慢慢稀疏……男性型脱发即雄激素性秃发,是一种常见的脱发类型,多见于青年男性,作为一种进行性和无疤痕的脱发形式,男性型脱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在我国,男性型脱发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根据此前的人口调查,男性型脱发的患病率已从2010年的21.3%上升至2021年的27.5%,每五个男性中就有一人患此病。发病年龄也比上一代提前了20年,当前脱发的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含糖饮料的消费量急剧增加。数据显示,2003-2014年,中国人均饮料年消费量从12公斤增加到119公斤。

很长一段时间,科学界对于含糖饮料与脱发的关系并无定论,脱发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遗传问题。随着科研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饮食,尤其是糖的摄入。

为了分析含糖饮料和男性型脱发的关联,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中国31个省招募了1028名男性参与者,平均年龄27.8岁,包括436名正常参与者和592名男性型脱发参与者。

调查问卷中所提到的含糖饮料,是用各种形式添加糖用以增甜的饮用液体,包括苏打水、软饮料、加糖果汁、运动饮料、能量饮料、甜牛奶和咖啡等。

根据参与者的含糖饮料消费频率和数量,研究人员将其分为大量(>3500 毫升/周)、中量(1500-3500 毫升/周)、少量(1-1500 毫升/周)和从不(0 毫升/周)四个档次。

调查表明,有44.6%的参与者频繁饮用含糖饮料(>7次/周),存在男性型脱发的参与者在饮用频率和饮用量方面,都比未脱发者更高。

脱发与未脱发参与者的含糖饮料摄入情况对比

研究还证实,无论饮用哪种含糖饮料,都与男性型脱发显著相关,尤其是果汁饮料、软饮料、运动饮料以及加糖茶饮料。

其中,与不喝含糖饮料的人相比,每周饮用超过3500毫升者,脱发风险增加3.36倍。调整其他风险因素后,每周饮用超过3500毫升,风险增加了1.78倍。通俗来讲,含糖饮料极大地增加了青年男性患男性型脱发的风险,喝得越多,头发可能越少。

得出结论后,研究者更进一步,希望找出含糖饮料介导男性型脱发的背后机制。进行这一研究的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赵艾团队通过“中介分析”,发现了两条潜在影响途径。

一条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即含糖饮料中的糖分会导致较高的血糖浓度,从而产生过度活跃的多元醇通路,而该通路是葡萄糖转化为果糖的地方。当通路过于活跃时,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在高血糖的状态下皮肤容易发生感染,进而诱发脱发症状。这一途径并不意外,高血糖导致脱发的结论在既往研究中已被证实。

研究人员发现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情绪施加影响。在使用焦虑症状态和疾病史进行中介分析后发现,慢性疾病和情绪问题可能介导了男性型脱发的发生。

“我们建议提供更多支持以减少年轻人的含糖饮料消费,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健康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写道。

糖是慢性毒品吗?

除了脱发,糖对人体的危害还有很多。早在2014年,澳大利亚导演达蒙为了找出糖对身体的损伤,亲身体验了两个月的高糖饮食生活方式,并将过程拍成了纪录片,取名《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感到快乐”是大多数人吃糖后的直观体会。叶艳彬对此解释称,当人体摄入大量糖分后,血糖会快速升至较高水平,大脑随之产生多巴胺,但这种感觉不会持续太久。为了维持血糖平衡,人体需要分泌胰岛素来分解其余糖分,于是,血糖和多巴胺开始降低,情绪也随之低落,“所以将可乐称为肥宅快乐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长期饮用会产生依赖等问题。”

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23个国家的人口死亡原因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长期吃糖的危害甚至高于吸烟,且长期摄入高糖食物的人群会比正常饮食人群的寿命缩短10-20年左右。

2012年,另一篇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上的文章《糖的毒性真相》也指出,过去的50年内,全球糖的消费量激增3倍,糖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和肝病等在全球高发,危害与烟草、酒精相当,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3500万人死亡。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的一篇论文也重申了糖的危害。该论文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人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导致的死亡和疾病负担。结果表明,2019年,有4.6万人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95%,过量消费含碳饮料导致的死亡率增加了35%。

至于糖摄入过多对皮肤的影响,并不限于引起脱发。皮肤病学的权威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曾发表过一项研究,发现高龄组人群皮肤内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明显更多。

对此,叶艳彬向“医学界”解释称,生成AGEs的过程是糖基化反应,即体内的葡萄糖分子或其他糖类分子错误地粘贴到了蛋白质上,引起蛋白质变性,这一有害反应与氧化反应一样,对衰老起着推动作用,可导致皮肤老化、松弛、失去弹性,也是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目前科学界已经证实,长期、过量食用添加糖会加速衰老。”叶艳彬表示,糖对皮肤的影响是间接产生的,比如人体摄入大量糖后,糖份会直接进入肠道,经过消化后进入血液,并引发炎症,而炎症会导致皮肤恶化,出现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问题。

年轻人正在加入“戒糖大军”

总之,在过去30年里,全球因过量摄入添加糖而面临的死亡威胁显著增加,为了降低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发布“限糖令”,要求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禁止加糖。

摄入多少糖才算健康?据世卫组织公布的糖摄入指南,儿童和成年人的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相当于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这与我国指南推荐一致。

指南中的建议主要针对“游离糖”,包括在生产食品和烹调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以及蜂蜜、果汁和糖浆中含有的单糖和二糖。按此定义,不包含天然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的糖分。

近些年,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控糖势在必行,在一些年轻人群体中,这一趋势正在向“戒糖”转变。

在豆瓣的“无添加糖食品研究所”、“今天我也坚持住了没喝含糖饮料”等小组里,有超过10万人正在加入“戒糖”大军,他们决心不再喝含糖饮料,戒断所有添加糖的食品,并对食品配料表中的各项标准和代糖产品保持警惕。

一项数据或能侧面反映这一潮流:截至2021年,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已达159亿元。不过,这一打着“零糖、零脂肪”标签的产品,也曾因配料表中的人工代糖陷入广泛质疑。

张潇(化名)已经戒糖一年多了,她说自己的最大动力是为了改善皮肤,此前,她只要吃糖或喝奶就会长粉刺,面部痤疮十分严重。小组里,像她这样为了改善皮肤或抗衰老而戒糖的人还有很多。

尽管如此,走上戒糖之路也并不容易。张潇回忆,“一开始(戒糖)绝对是痛苦的,甚至很多无糖的食物也不能碰,最渴望甜食的那段时间,我甚至会嚼吐,还要克制月经前后对甜食的渴望。”

另一名戒糖近两年的成员告诉“医学界”,她一开始为了戒糖,索性连饭都很少吃,直到出现低血糖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戒糖理念和方式存在问题,“还没变美,身体就先熬垮了。”

无论如何,含糖饮料可以导致男性型脱发的最新研究结果,又给了年轻人一个远离糖的理由。

但叶艳彬提醒,没有必用采用极端的戒糖方式。“戒糖或者抗糖其实是为了阻止AGEs的生成,但这一过程不可能被人为阻止,皮肤恶化和衰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糖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她建议,普通人不要轻易尝试网络中流行的“戒糖”方式,“现在很多食物和产品中都含有糖,很难被完全回避,如果有任何饮食上的困惑,可以到医院的营养科咨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头条在线-头条新闻网立场。
上一篇杨国强撸掉了所有荆棘
下一篇 搬进新一线:前往自己的城邦
头条新闻网

来源: 医学界

本文来源于医学界。包含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源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gridf@126.com处理。紧急处理联系电话:15144810328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