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元宇宙 新元宇宙x14笔记本电脑,谢文瑾和李菲是什么小说?

新元宇宙x14笔记本电脑,谢文瑾和李菲是什么小说?

新元宇宙x14笔记本电脑,谢文瑾和李菲是什么小说?天火大道作品简介:《天火大道》是2014年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小说,作者是唐家三少。《天火大道》讲述了在浩瀚的宇宙中,自由穿梭银河的神秘使者,以及前所未有的无敌流世界等的故事。《天火大道》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浩瀚的宇宙,故事开始于新元时代的天火星。主角蓝绝是天火大道一家珠宝店的老板,但他还有一个响彻宇宙的名字——宙斯。珠宝师、品酒师、美食家……每个人物背…

新元宇宙x14笔记本电脑,谢文瑾和李菲是什么小说?

天火大道

作品简介:

《天火大道》是2014年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小说,作者是唐家三少。《天火大道》讲述了在浩瀚的宇宙中,自由穿梭银河的神秘使者,以及前所未有的无敌流世界等的故事。

《天火大道》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浩瀚的宇宙,故事开始于新元时代的天火星。主角蓝绝是天火大道一家珠宝店的老板,但他还有一个响彻宇宙的名字——宙斯。珠宝师、品酒师、美食家……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个离奇的故事,异能者就在你身边。

中国传统四大节日是哪些?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它们都是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祭祀活动,也都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春节及其寓意

四大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最古老的节日,有人认为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其实还要更早,春节指农历正月一日,在古代曾有上日、元日、改岁、三朝、正日、元辰、岁日、新正、新元、元旦等名称,在民间通常称为“过年”,“春节”这一名称在民国时期开始才被逐渐使用,但节日习俗还是沿用原本的过年习俗。

上日指农历初一,作为节日的“上日”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史记·五帝本纪》就曾提到“正月上日,舜受终於文祖。文祖者祭祀活动,尧大祖也”,《尚书大传》也有“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等记载,这都说明了早在尧舜时期就有过年的习俗,并与岁首祈年祭祀有关。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及其寓意

清明节则是传统祭祖节日,主题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最早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时间不迟于周朝,后来又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最后于宋元时期定型。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端午节及其寓意

端午节指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五月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最早源自天象崇拜,节日习俗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其中尤以龙舟竞渡、吃粽子和挂艾草菖蒲最广为人知,很多人误以为端午节是因为屈原才出现的,但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中秋节及其寓意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习俗包括拜月、赏月、舞火龙、玩花灯等,包含月圆人圆、怀乡思家、祈盼幸福等文化内核,中秋节也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虽在唐代才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但早在汉代就已普及,而祭月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四大传统节日都源自古代祭祀活动,或是祭祀祖先,或是祭祀天象,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季节特征、生活习惯和人们的情感心理诉求,今天国家确定这四大节日为传统节日和法定节日,就是为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如何用春暖花开作首藏头诗?

原创一首特色新藏头诗

七绝《春暖花开》

—李烨钰沈城撰写

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九日

春风吻面窦新颜,

暖煦阳光露粉添。

花绽红容香得放,

开心蕊艳引蝶欢。

古代中国为什么不向南扩张?

如果说古代中国,不热衷对外扩张是相对于西欧殖民国家和沙俄的。中国的版图从原始部落时代,就从河南中原地带不断扩张,这一种扩张一直维系到清朝。所以说,古代中国从中原这一小块核心区域发展到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都是领土扩张带来的,更不是上帝馈赠或者话费充值赠的。这一种领土扩张也叫做开拓疆土。虽然古代中国面积是非常大,核心地带就是汉地十八省,也就是西方人说的“中国的本土”,周围土地都是属于附庸的性质,这些都是中国人花了两千多年时间才能把这些“外围”和附庸的土地给消灭掉,变为华夏文明的国土。如在明代和清朝时候的汉化,才最终实现中原王朝对云贵地区的直接统治,之前这些边疆地带都是处在土司分割统治的状态。

只要我们翻阅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地图时候,都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古代中国开拓疆土的方向,主要是向西或者向北,很少向南、向南,一直南,到今天泰国缅甸一带的中南半岛,领土就是只到了越南北部和缅甸一带,也没有朝着泰国等中南半岛方向继续拓展领土。实质上,东南亚地区的战斗力,是比不过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战斗力强大。而且,东南亚地区也没有建立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古代中国的实力,尤其是西汉和唐朝,在冷兵器时代也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却没有吞掉东南亚,只是把它们作为藩属国的身份存在,原因也就是在于这些:

疫病的影响,使国土南扩的速度缓慢

目前文献资料,使我们对中国领土扩张的脉络有清晰地把握。非常值得肯定,从中华文明发源的原始社会开始,在汉代结束之前,中原地区的 *** 都没有对南方疆域做巨大的拓展。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一直到南北朝时候,南方的长江领域才得以大规模开发。可以说,领土南扩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黄河流域,最早的中原文明地带)

在地域上考察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看到北方文明发展明显比南方文明早,并且一直遥遥领先,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就是北方文明。实际上,影响中原王朝对南方领土扩张和南方文明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疫病。

先分析气候与疫病的关系。在中国,从北到南,气候也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在北方由于中原一带的群山——秦岭的存在,使从北方蒙古高原吹过黄河流域的寒冷而干燥的西北方,在秦岭被阻隔了,长江之后的南方也绝无北方的干燥和寒冷。同时,夏季季风是反方向吹来的,来自南海一带的湿热气流能保障了长江一带的雨水充沛。而且,夏季季风在穿越山岭抵达黄河流域一带之前,下降了大部分雨水,这也造成了黄河流域一带降水量比不过南方。这就是南方湿热和雨水丰富,北方气候干燥雨水稀少的原因所在。

(秦岭)

由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比北方滋生了更多病毒一样地寄生物。黄河流域一带的北方,由于干燥的气候使寄生物难以生长,严寒的气温也杀死了无法靠着冬眠方式渡过漫长严冬的寄生物,即使从南方携带的寄生病毒在北方也是很难活下去的。所以,北方就少了南方的疫病。

(北方旱地)

但是,在秦岭以南的南方就不同了。习惯于北方生活的人们,在南方生活不仅面临着多雨和潮湿,更要适应由于寄生物繁衍带来的疫病问题。古代中国由于医学技术落后,来自北方干冷一带的移民在南方潮湿闷热气候中,很容易患上疫病并且死亡,人口也很难大量繁衍,在北方却没有南方一类的疫病,人口繁衍和领土扩张速度自然是很快。

因此,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西汉帝国建立之后,阻挡中原王朝对华南和华中一带地区南方领土开拓的障碍就是疫病。北方的汉族移民直到公元5-6世纪就是南北朝时期,才完成了在长江流域一带的迁移、开发和定居,造成南方开发步伐缓慢原因就是疫病。

实际上,在古书中也流露出中国古人对南方患病危险的忧患。如司马迁在《史记》就写道“江南地卑湿,人早夭”,并且也提到这一地带“地广人稀”。可以证明,当时长江一带的南方多雨潮湿,人很容易早死。当时还没有大规模人口迁移,所以地广人稀。这是南方流行疫病的权威性证据,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也是游历过这一地带才有有所记载。

(司马迁)

之后历朝历代的文献中,南方的疫病有害于人身体健康的文字记载就很多。如史书记载,派往南方做官的人,在上任期间没多久就死亡,短时期内死亡率高得出奇。根据现代疾病容易发生的地带统计,在湿热的南方肯定会容易患上更多的传染病。

除了疫病之外,由蚊子携带的疫病——登革热病也是影响着人口的南迁。登革热病如同疟疾一样,早就在南方的山岭一带存在了,这也是一种定期复发的疟疾类热病。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都描绘了这一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可以看到这也是危害南方人身体健康和造成南方人死亡的常见疾病。古代医学技术的落后,都没探索出能治疗这一种疾病的有效 *** 。此外还有一种病就是血吸虫病,这也是如瘟疫一样造成南方人大量死亡的一种疾病,它的分布也与南北气候界限相符合。从考古学家发现一具公元前二世纪女尸上存在血吸虫病的病状,证明在西汉时候南方也流传这一种疾病。

(登革热病)

总之,虽然不能夸大疾病的作用,但是可以看到由于疾病在中国向南方领土扩张过程中,起到了一种阻拦作用,也是文明发展的拦路虎。中南半岛地处南方的潮湿热带地区,也自然会滋生古代会虐多人生命的疾病。疫病的存在,使南部边疆地区开发变为困难。

中南半岛地区山高林密,很难平定

在东亚大陆最南端,就是广西云南地区在南、在南、在南端就是中南半岛。中南半岛,大致包括今天的泰国缅甸一带。中原王朝为什么难以平定这些地区,从地理特征来分析,主要是中南半岛地区山高原始野林多,很难征服。

中南半岛与我国的云贵高原相交界,山水相连。我国境内的横断山脉一直都是连绵延伸到整个中南半岛,整个地区也变为地形崎岖。再加上这一地带纬度都处在北纬三十度以南,气候潮湿闷热,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生长着茂密的原始野林。如前面论述,深山老林和大河沼泽的存在,这些地方是很难适合人生存的。

我们想想,宋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就是海南岛,如同后来俄国流放犯之地西伯利亚一样。虽然没有北国的冰封,但是南方的瘴疠疾病更能索取人命。中南半岛与海南岛的纬度差不多,属于热带。古代中南半岛不仅离中原地区遥远,气候也是潮湿炎热,瘴疠弥漫,蚊虫种类与数目繁多,大多数是原始野林和沼泽一带,流行着前面所说剥夺人生命的疫病。

在宋元地区,岭南地区都是蛮荒地带,是朝廷流放重犯的地方。这时候,可以想象东南亚地区的荒凉与人口稀少,中原王朝自然不放在眼里,自然不会认为是一块必需征服的肥沃之地。如1753年,中国乾隆皇帝时期,西班牙入侵了苏禄,就是今天的菲律宾。当苏禄国王向清王朝上奏了《请奉纳版图表文》,请求把整个国家的人口和土地都纳入大清的国土范围之内。可是,乾隆皇帝却认为,苏碌是一个蛮夷之地,没有获得的必要性,于是就拒绝了这个请求。要知道,当时的苏禄也有五分之一的华人,离中国最近的距离也只是两百公里,乾隆皇帝都觉得没有任何获得领土的必要性,不用说以前的历朝历代皇帝了。

可以假设,如果中原王朝的大军讨伐中南半岛,一直南下,不仅交通运输物资供给是一个问题,瘴疠疾病更容易造成士兵的减员伤亡。明朝时候,中国也占领过越南北部,却由于战斗中士兵伤亡太重,中原地区移民也不适应当地生存环境,死亡率非常高,于是最后都退回去了。实际上,不仅是中国人不适应那里的生存环境,当地生活了千百年的土著人也是不适应,那里人口死亡率很高,东南亚人口数量在古代都是不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远征军作战,当远征军穿过野人山回国的路上,缅甸的热带原始野林使士兵死伤无数。现代是这样,更不用说古代远征的困难。

所以,可以看到自然生存条件的恶劣,使中原王朝觉得即使破财破力征服了中南半岛,也是很难立足的。中南半岛的自然环境,不利于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王朝发展。一句话,征服了这一地方,对国家发展也没意义。

边际效益问题

扩张疆土讲究一个边际效应问题。由于古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原王朝控制的领土也达到农耕社会养育人口的极限。一旦超出了控制范围越远,占领成本也就跟着增多,收益不会跟着增多反而还会下降。因为占领某一地方,不仅需要耗费高额的占领费,开发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在当地收不到税反而倒贴钱,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如历史上中原朝廷打越南,也吞并了好几次。但是,由于越南地区环境的恶劣,资源匮乏和民众的桀骜不驯,都是统治失败结束。造成这现象原因,就是耗费的人力和财力与获得收益不成正比,不值得。

古代的中南半岛,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方。这些人都没经历过文化的开化,很多都处在原始部落的状况,桀骜不驯,很难管理。中国古代占领一个地方方式,就是先搞开发,发展农业生产,普及儒家思想,借此教化当地人,之后收税,最后才纳入中央管理,这与西方先掠夺后开发的殖民征服方式有本质性地区别。中原王朝通过对当地人的教化,使他们认同于汉族文化,认可中华民族大家庭,最后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内。可以看到,中原王朝对征伐东南亚地区兴趣不高,主要是教化和开发耗费成本太高。占领中南半岛蛮夷地区不仅收不到多少赋税,反而需要中央投资,边际效益不高,是任何中原王朝不愿意接手的。

中南半岛不适合中原农耕文明

中原王朝属于一种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然经济形态,内敛性也比较突出。再加上中原王朝农业上富庶,对外扩张欲望也不是非常强。对于一些不利于农业生产地方是非常不感兴趣的。中原王朝的领土扩张是遭受威胁和反击,是一种被动式的扩张。如唐朝对北方西域地区的领土拓张,主要是反击突厥的进攻和保护丝绸之路的商道,不是简单的拓张疆土。倒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扩张性强,中国的许多领土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后,就把本来领土和新征服领土都纳入中原王朝的范围之内。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使中国很难成为西方殖民扩张的海洋国家,也不会像资源贫瘠的英国和日本总喜欢向外扩张领土,对中南半岛没有自发的兴趣。

中南半岛是不利于农业生产,很难激起以农耕文明为主中原王朝的兴趣。我们都知道,伴随着气温的上升,分子活跃速度也会加快。再加上热带地区的多雨特点,土壤中的养分流失也会变为严重,土壤也就出现了酸性特征。由于中南半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处在多雨与气温高的环境中,土壤水分流失自然也是非常严重。土壤呈现强酸性的特征,颜色就是砖红色。这一种土壤结构,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只能种植茶树。如果征服这里,需要大幅度进行土地改造,把土壤改造为适合种植水稻的肥沃土地,这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漫长过程,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做一项工程是得不偿失。

中国自古地理环境比较封闭,限制了疆土的扩张

纵观中国的领土范围,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北边是内蒙古茫茫的戈壁滩、草原,再向北的地方就是严寒和杳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南边就是闷热潮湿的热带野林,西边就是绵绵不断的山脉和广袤的沙漠,都是很难生存地带,自古从中原核心地带的领土扩张在这里也到了极限。中原王朝占领着东亚地区肥沃有价值的土地,可以自给自足,剩下就是一些贫瘠又遥远没有开发价值的地方,如朝鲜、日本、台湾,在古代都是藩属国范畴之内。在古代中原王朝看来,只要这些藩属国向中原王朝宗主国纳贡,就是臣民的意思了,占不占领藩属国意义也不重大。

至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在政治上也形成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之后,社会阶层和统治思想文化也确立下来。整体来说,虽然地主和税务官征收的税收繁重,却没有到不能满足中国农民更低生存需要的地步,向边疆地区领土扩张也是没必要。

本文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请点“关注”。

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篡位了?

九锡是古代天子赐给立过大功或者很有权势的诸侯的九种器物,分别由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弓矢、斧钺和鬯,这九种器物被视为是极为尊贵的物品。

“加九锡”篡位的始祖源于王莽,他在加九锡前,实际已是权势熏天,在加九锡后,权势更是大大增加,威仪也直逼皇帝,后来为了实现帝王梦,他鸠杀了汉平帝,扶持幼弱的新帝汉宣帝继位,其目的只是为了过渡,以便为自己称帝争取时间。

为了打好舆论基础,以实现“受命于天”的符命,为此他炮制了不少名场面,什么打井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等等,诸如此类,最后成功实现帝王梦,不过到梦醒时只有短短的15年。

但是王莽篡位时的一系列神操作却被后人完美的“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加九锡”。之后的曹操,也曾被汉献帝赐过九锡,到他儿子曹丕改朝换代当了皇帝。这种不成文的规矩被后代沿用,之后被后人效仿。

历史上受过九锡的人并不多,不过不少是我们熟知的名人,除了上述的王莽、曹操,还有孙权,司马家族的司马昭,东晋时的桓玄,再到十六国时代的石虎,还有南朝四代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甚至包括隋朝的杨坚也曾受过北周的九锡。

但这些人与王莽一样,均在受了九锡之后,都无一例外的进行了一场改朝换代的革命,不是后代称帝就是自己称帝了。由此可见,加九赐,在古代可以看作是一个权臣企图改朝换代的前奏或者信号,实际上就是“谋逆”的代名词。

但正因为“九锡”有着改朝换代的暗示,有时也成为安抚人或谋害于人的一种手段。比如在三国时代,曹丕曾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其节制荆场扬交三州诸军事。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刘备称帝后,为了夺回荆州,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对东吴发起讨伐,结果却被陆逊在彝陵之战打败。自此,孙权对曹丕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对曹丕毕恭毕敬了。

于是,曹丕也怒了,派了三路大军对东吴进行讨伐,虽然魏军财大气粗,在整体局面上占上风,但战局却没有达到预期,再加上又遭遇了瘟疫,最终只好退军。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正式称帝。

可见,曹丕授予孙权九锡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安抚收买人心为他所用。其中的九锡并不同于王莽、曹操之流,凭实力硬抢来的那种。

但凡事也有例外,还有人不敢授九锡的。比如公孙渊,在魏明帝曹叡时期,辽东地区有个叫公孙渊的地方军阀,因为天高皇帝远,基本属于三不管的地方,所以老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游走于魏国和吴国之间,最终毁了公孙家三世的基业。

孙权称帝的时候,刘备死了,曹丕也死了,他终于成了最有资历的皇帝。孙权割据江南,平定交州后,向海外开拓,通台湾,伐海南岛,深入辽东,还与高句丽建立了联系,威震中南半岛各国。

自打他称帝后,更加雄心勃勃,于是还打起了盘踞在辽东的公孙渊的主意。辽东郡隶属于幽州,也就是今天的辽宁大部分地区。公孙家族盘踞在此,至公孙渊已历经三代,成为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九锡之车马

后来公孙家族内讧,公孙渊杀了自己的叔叔公孙恭成了辽东的大当家。魏明帝曹叡不便插手人家的家务事,于是便以官方的形式,任命公孙渊为辽东太守。

但是公孙渊为了给自己留后路,于是暗中派人又与孙权也取得了联系,希望得到孙权的支持。孙权自然是开心的,如果能跟公孙渊建立起联系,那等于是在曹魏的背后插入一根钉子,让曹魏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孙权决定与公孙渊交好后,于公元234年,打算派一支一万人的军队进驻辽东,不料路上出了意外。同年十月,公孙渊又向东吴派来了使者,称要向孙权称臣,并献上了貂皮和良马。

孙权十分高兴,于是就封了公孙渊为燕王,加九锡,并派了一万军马护送公孙渊的使者。结果这批人马到了辽东之后,公孙渊迫于曹魏的压力,更何况也不想让孙权在自己的地盘上驻军,于是将说好的话都付诸东流,将孙权派来的人马全部杀了个精光。

最后还把孙权使都的人头、九锡、印绶、符节等物品,全部都送给了魏明帝曹叡。还说自己这么做就是为了引诱孙权上当,曹叡也没多说什么,拜公孙渊为大司马。

两年之后,曹叡要召公孙渊入朝,公孙渊怕自己有去无回,于是就跟曹叡翻脸了,最终被司马懿所灭。

在这个事件中,孙权授予公孙渊九锡,其目的是为了收买公孙渊,没成想公孙渊迫于曹魏的压力,只能又将发锡之物转送给了曹叡。

同样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也曾拒绝过九锡。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后刘备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因为他们俩都是刘备的托孤重臣。

按理说,同是托孤大臣,两人在地位上应该不相上下,但我们从诸葛亮与李严的交往和对话来看,李严在诸葛亮面前总是一副低声下气的样子。

三国时期有个叫孟达的人,原在刘璋手下,后降了刘备,因没有发兵营救关羽而触怒了刘备,此后又投降了曹魏,此后又欲反投曹魏而归蜀汉。在与孟达联系的过程中,李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于是诸葛亮就写了一封信夸奖李严,信中说李严是蜀汉难得的人才。李严看到信后,十分激动,于是他就给诸葛亮回了一封信,在信中就劝说诸葛亮封王,享九锡之尊。

在诸葛亮的眼中,九锡之尊非同小可,这意味着这个人可以和皇帝分享权力。李严写这封信是别有用心还是发自内心的拍马屁?总之,诸葛亮收到信后,也郑重的又复了一封信给李严,以此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他说,现在加九锡还不是时候,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底层士族,因为得了先主刘备的破格提拔和重用才有今日,但终究还是功勋未建。如果有一天能灭了曹魏,匡扶汉室,实现先主遗愿,到时不用说九锡,就是十命也是没有问题的。

从诸葛亮郑重拒绝加九锡来看,一是认为自己的功劳确实还没有达到预期;二则是忌惮于李严的用意。可见,加九锡此事确实非同小可,一不小心就会着了别人的道,也未可知。

综上所述,加九锡与篡位并非历史必然,九锡只不过是有野心想称帝之人所发射出的信号弹,即使没有加九锡,他们也一样会篡位,最终还是得实力说了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头条在线-头条新闻网立场。
上一篇包含元宇宙党校的词条
下一篇 元宇宙e7笔记本和星轴,cnc电机过载怎么解决?
头条新闻网

来源: 元宇宙官网

本文来源于元宇宙官网。包含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源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gridf@126.com处理。紧急处理联系电话:15144810328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