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这些人凭什么被《流浪地球2》整屏致谢?

这些人凭什么被《流浪地球2》整屏致谢?

它不是郭帆导演一个人的事情不是一部《流浪地球》的事情从大年初一上映至今,《流浪地球2》共收获了35.04亿票房,吸引了累计6764.6万人次观看。很多观众都注意到,《流浪地球2》的片尾用一整屏的字幕,…

它不是郭帆导演一个人的事情

不是一部《流浪地球》的事情

从大年初一上映至今,《流浪地球2》共收获了35.04亿票房,吸引了累计6764.6万人次观看。很多观众都注意到,《流浪地球2》的片尾用一整屏的字幕,鸣谢和致敬了那些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给予过重要支持和帮助的科学顾问。这些科学顾问涵盖了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科学、太空电梯力学、人工智能、军事科技多个领域。这是国产科幻片的一次全新尝试。

主演吴京在《流浪地球2》拍摄现场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是国内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同时担任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副理事长,其所分管的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自2020年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学界和影视界的互动与合作。《流浪地球2》就是合作的成果之一,他本人也出现在片尾科学顾问团队的名单中。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王元卓回忆了参与电影制作的前前后后,也讲述了他对于科幻与科学融合的一些体会与思考。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目前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副理事长,重点关注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同时我也是科影融合专委会中的一员。我因为2019年看了《流浪地球1》之后开始给孩子们做一些手绘科学讲解图,并出版了《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科普图书,认识了汪筱林、林育智、王姝等当时正在努力推动科学与影视融合的几位老师,之后我也一直深入地参与其中的工作。2020年在汪筱林的牵头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起并成立了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

科学与影视融合,其实不仅仅是科幻电影,也包括一些视频节目,我们希望通过影视化的呈现把科学内涵、原理传播出去,也就是用影视制作的手段把科学呈现出来并传播出去。另一个方面,比如这次《流浪地球2》就是科学为影视提供了很好的服务,让电影的科学构架和世界观更可信。所以科学与影视融合可以包含这两个方向。

科影融合专委会作为一个组织,目前主要做的是这么几个方面的事情。一个是跨界的互动,尤其是科幻影视界和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比如《流浪地球2》之前,我们跟主创团队们一起畅聊,碰撞出很多东西,后面真正参与到电影中的科学顾问,无论是人工智能方向的我本人,还是中科院物理所的魏红祥老师、国家天文台的苟利军老师等,绝大部分都是那次畅聊的参与者。另外,专委会会组织很多观影活动,之后从科学家视角去思考和探讨,给出一些解读、一些建议。

碰撞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老师来自不同方面,有电影创作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科影融合生态的构建人员等等,需要让大家融合起来,然后再跟大众互动起来。在《流浪地球1》之前,很多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关注科幻电影,更不要谈科幻电影中的科学设定这些问题。所以科影融合组织者的作用非常重要,林育智、王姝几位老师的工作应该说是开创性的。而在《流浪地球1》之后,首先有这个需求和看到这件事情价值的是科幻电影制作方,他们希望找到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则是最被动的一拨人。首先科研人员本身的工作非常忙,因此会觉得跟科研无关的都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所以怎么打破这个观点,让科研人员尤其是一些具备宏观思维、前瞻思维的老师能参与进来,是第一个问题和挑战。只是让科研人员参与进来、让他们看到科幻电影的正向意义还不够,很多科研人员在本专业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但知识储备面不够广,而且无法直观地表达出来,所以双方需要不断地反复地沟通。

此外,还有一个科研人员对电影中的科学设定的认知问题。很多科研人员最早参与电影是不愿意署名的,担心其中的表现有欠缺、不严谨,因为科幻电影不是科学纪录片,不可能每句话都非常严谨地表达科学知识。所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科幻电影、科学顾问也是一门学问,也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科研人员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我自己的总结是,在科幻电影中,科学是为了剧情服务的,所以在大的前提下,科研人员要有一些取舍。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它符合当前科学认知,同时进行对未来的科学想象。

作为科学顾问,上到世界观的设定、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下到某一个具体呈现的细节,需要做的事很多。像这次《流浪地球2》,设定和设计阶段我们就在不断地修正和提出建议,线上线下反复交流,到了拍摄时更是持续待命的状态,有时演员不知道台词该怎么断句更准确,我们就要去讲解,包括一些呈现的细节——比如数字生命储存卡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丫丫在实验室躺的实验床长什么样子、她头上那些电极采集点长什么样子、屋子里的摆设等等——都要一点点去抠。即使现在电影已经上映了,我都还在参与,因为它的整个世界观设定还在不断完善中,需要给出一些更合理的解释。

所谓的科幻大片是好莱坞最早开始的,所以在美国有很多的科学与影视融合的先例。比如《星际穿越》,我一直认为是科学性最强的一部科幻电影,它的很多设定之所以经得起推敲甚至经得起公式计算,是因为有吉普·索恩这样的大科学家作科学顾问,而且他真的深入参与到了创作中,故事情节的设定都是由他的理论和公式决定的。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势头非常好,尤其《流浪地球》系列做了一个样板,让全社会对科学顾问有了一个积极正向的认可。

科学家的介入对科幻电影尤其是硬核科幻电影是一个加持,如果这个方面做得不行,电影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它不可信。反过来讲,一个成功的科幻电影会激发全民对科学问题的传播和思考,这个延伸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

这些年我们常讲的一个词叫“生态”,科学传播需要良性的生态,科幻电影制作也需要良性的生态。中国的科幻电影目前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市场规模也相对有限,所以科学顾问应该在什么时间介入、介入之后的流程什么样、科学顾问的价值是什么、科学顾问的责、权、利分别是什么样,这些事情都还在不断摸索。这是生态构建的过程,它不是郭帆导演一个人的事情,不是一部《流浪地球》的事情,而是许多导演、许多电影、许多科学顾问甚至全民的意识一个一个来添砖加瓦。不同的阶段,不同角色的投入和回报是不一样的,但现在这个时候,需要大家一起把《流浪地球2》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推出来。我觉得未来一定是螺旋上升的,如果未来中国科幻市场很良性很健康,制作的工业化水平也上来了,导演的精力可以更多地放在创作方面,科学顾问也可以深入创作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答疑解惑的角色,那个时候也许会有更多优秀的科幻电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头条在线-头条新闻网立场。
上一篇删《水浒》逻辑泛化,读什么书都是罪恶
下一篇 网友炸锅!张朝阳再提“每天只睡4小时”,医生怎么看?
头条新闻网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周刊。包含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源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gridf@126.com处理。紧急处理联系电话:15144810328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