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公务员35岁门槛成企业效仿“借口”,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呼吁破除大龄歧视

公务员35岁门槛成企业效仿“借口”,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呼吁破除大龄歧视

▲图/视觉中国“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一些人不敢轻易结婚,结婚也不敢生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过了35岁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岗位等着他们。”“互联网这种很年轻的行业认为劳动者过了35岁,知识相对老化,为了…

▲图/视觉中国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一些人不敢轻易结婚,结婚也不敢生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过了35岁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岗位等着他们。”

“互联网这种很年轻的行业认为劳动者过了35岁,知识相对老化,为了保持竞争力会选择淘汰掉他们。但从工会视角看,企业这种做法是片面、短视的。”

“一些机关单位不录取超过35岁的人,也会导致企业效仿。现在有些省份将部分公务员岗位的年龄延伸到40岁,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信号。”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文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谢紫怡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编辑 / 谭畅

“‘35岁+’群体(中高龄劳动者)面临着求职难、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等现实问题。当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老龄化日益严峻,延迟退休即将落地,‘35岁职场门槛’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极易造成就业市场恶性内卷,就业市场人才浪费与断层,增加劳动者焦虑,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在他的提案中写道。

一年前,吕国泉收到一封署名“大龄青年”的联名信,反映了渴望打破“35岁职场门槛”的诉求。全国总工会202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也显示,35-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

2023年全国两会上,吕国泉准备了一份呼吁建设中高龄劳动者友好社会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议,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35周岁限制;探索建立录用中高龄劳动者激励机制,对聘任一定比例中高龄劳动者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补贴;鼓励中年人才返乡建设,支持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出台“倦鸟归巢”人才回流计划等。

吕国泉对南方周末表示,35岁以上劳动者的社会阅历、责任感、经验可以弥补他们年龄上的相对劣势,社会和用人单位应该循序渐进打破年龄限制,而机关事业单位应该发挥带头作用。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制约劳动者

南方周末:你是怎么关注到中高龄劳动者就业问题的?

吕国泉:去年我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在2022年两会之前收到了一封署名“大龄青年”的联名信,他们希望我在两会期间表达对打破职场“35岁现象”的诉求。作为一个工会工作者,我们一直关注职工的就业问题,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的群体、农民工群体等在就业市场上相对弱势的人。但是这些署名“大龄青年”的人反映的都是35岁左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35岁应该是正当年的年龄,他们好像是提前15年表现出了就业困惑。从我个人角度讲,这些问题我以前没有特别关注,也就是从去年开始,我意识到这是个新问题了。

南方周末:那封信里提到,35岁以上的劳动者会遇到什么就业难题?

吕国泉:他们反映工作到35岁会有两大困难,第一个是面对企业进行规模结构的调整时,35岁的劳动者也可能被裁员。过去有个概念叫“4050人员”,就是男同志50岁、女同志40岁容易被作为裁员对象,现在就到了35岁。

第二个是当35岁的劳动者想要跳槽或者流动,他们的就业渠道会变窄。我了解到在新的就业市场,特别是像互联网大厂里面,职工的年龄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年轻,35岁就变得不是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在其他行业里面,过了35岁,职工转岗、再就业也面临诸多的难题,比如想考公务员,35岁就不能考了,所以这部分人就成为一个比较尴尬的就业群体。

南方周末:你后来有实地调研,或者有掌握到一些证实35岁以上劳动者就业情况的数据吗?

吕国泉:我主要是从各个方面的调研报告,以及从与互联网企业工作者的日常接触中了解到一些情况。我们有做过一个调查,表明从35岁到39岁的劳动者,是各个年龄组里面认为自己的就业岗位各方面压力最大的群体。另外,2022年全国总工会开展了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发现目前全国有4.02亿左右职工,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8.3岁。这些本应该发挥主流作用的年龄群体,现在却可能面临着求职难、流动难、晋升难、再就业难等现实问题。

南方周末:“35岁职场门槛”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吕国泉:当有35岁就业门槛的阴影的时候,可能会强化劳动者的危机心态和消极预期。劳动者会觉得趁自己还年轻,先加紧干,到下一步怎么样还不好说,在这种状态下要求他们立足岗位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能容易流于空谈。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一些人不敢轻易结婚,结了婚了也不敢生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过了35岁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岗位等着他们。生活成本提高、就业焦虑增加,可能或多或少制约着劳动者的结婚和生育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 图/受访者供图

裁掉中高龄劳动者是“自断后路”

南方周末:你认为“35岁职业门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吕国泉:这个原因其实很复杂。从企业的角度讲,过了35岁以后的职工是属于比较骨干型的人才了,他们的职位相对重要,因此在待遇等方面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如果企业使用那些25岁左右的收入成本更低的职工,就可以取代原来的岗位。这是出于降低用人成本的考量,现在有的互联网企业似乎有这种态势。也有一些企业认为35岁意味着工作热情和工作精力下降,习惯收割青春红利“掐尖”方式,而忽视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力支撑和资源经验储备。

而由于在一些机关单位的录取中,存在不要超过35岁的用人标准,也会导致有的企业有意无意的效仿。当然,现在有些省份将部分公务员岗位的年龄从35岁延伸到40岁,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社会信号,也就是说35岁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红线,是可以调整的。

南方周末:你认为35岁以上的劳动者的劣势与优势是什么?

吕国泉:现实上来说,那些35岁以后的人竞争公务员,他们的知识更新程度、精力饱满程度不一定比得上更年轻的人,因此录取优势不一定比35岁之前的人更好,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尽管35岁以上的劳动者在年龄上不一定有绝对优势,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责任感、经验是可以弥补现有不足的,这也是单纯的书本知识难以替代的。

在互联网这种很年轻的行业里,从企业的角度讲,可能会认为劳动者过了35岁,其知识相对而言有点老化。有的企业为了继续保持竞争力,选择淘汰掉一些中高龄劳动者。但从工会的视角看,我们觉得企业的这种做法是片面的、短视的。因为35岁以上的年龄,刚好属于企业的精英,他们能够将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结合得正好,是正成熟、可以大有作为的时候。尽管他们的工资可能比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年轻职工高一点,但是他们为企业带来的产值也会更高。

南方周末:你是觉得用人单位应该好好利用35岁以上劳动者的优势与价值。

吕国泉:没错。企业进行中高龄劳动者裁员的考虑,有一种“自断后路”的感觉,就是把自身的优势财产自然放弃掉了。35岁以上的劳动者各方面都很成熟了,对企业文化也适应了,对技术能力都熟练掌握了,如果轻易裁掉他们,是对企业当下资源与未来发展机会的浪费,无异于釜底抽薪,要想建百年基业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从国家的角度上看,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一个人才从研究生读到博士,干不了几年就走人了,家庭、个人那么多年的投入也都浪费了。

公务员年龄限制成为企业“借口”

南方周末:你在提案中建议,加大反年龄歧视就业立法和执法监督力度,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你认为可行性如何?

吕国泉:这个还是可以循序渐进。在一些特殊的行业或特殊的岗位,可能对年龄有些硬性要求,比如有的岗位,如果劳动者的年龄偏大,他们的体力能力有限,在安全生产保障方面存在一些风险。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没有必要设置年龄限制的,只要劳动者自己愿意,而且岗位没有禁忌,就不应该有包括性别、年龄等的限制。现在一方面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招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还总是设置有形的或无形的年龄门槛,这就是不应该的。

南方周末:如何避免用人单位设置有形的或无形的年龄门槛?

吕国泉:明确公开出现年龄限制的企业,现在相对较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劳动监察部门、工会的监督部门进行投诉和查处。而对于无形的年龄限制,处理起来难度就大一些。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执法监察和群众监督的高压态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形成一种舆论上的压力,营造一种社会氛围,那些对35岁以上年龄进行歧视的企业,会被社会认为是社会责任感差的企业,而那些会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的企业,则会得到社会的承认。

另外,从职工本身来讲,如果遇到因为年龄受到歧视的情况,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总之,不仅要依靠政府或者法律的力量,还需要整个社会从各个不同方面整治,进行多管齐下。

南方周末:为什么建议机关单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吕国泉:因为现在还是存在报考公务员的年龄限制,一些岗位可以尝试适当放开限制,建议在充分论证基础上逐渐把限制取消。一旦取消了,利用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示范性,会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以及一些互联网大厂带来正向示范作用。

以前一些企业会找“借口”,认为效仿机关单位招工的做法没有错,如果机关单位带头取消35岁的用人限制,这些企业也逐渐失去依据。我们国家有提倡经过一定程序规范或考试竞争,可以从企业里调干部到机关来,这都说明一个岗位需要的是劳动者的能力和责任心,而不是年龄、性别等因素。总之,不能把年龄、性别与一个人的劳动能力简单划等号。

南方周末:你构想的中高龄劳动者友好社会是怎么样的?

吕国泉:从政府的角度,应该发挥它的指导作用,用这只“有形的手”对年龄歧视行为进行规制和纠正。执法方面也应该加大指导的力度,避免因为企业违法的成本低,出现“破窗效应”。

从社会角度来讲,要通过多种手段办好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服务,保障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通畅与透明。

从企业主体来讲,企业有提高员工竞争力的培训义务,这本身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力量。

对于员工来讲,提倡员工自身要改变就业观念,树立终身培训理念,适应现代社会岗位的流动性,把自己培养成为多面手,提高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技能越多,企业就越看重你的价值,这在劳动力市场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头条在线-头条新闻网立场。
上一篇河南一本院校招聘会现洗碗、传菜等岗位?承办方:学生不喜欢可以不去
下一篇 怒了!我资助8年的穷女孩,一毕业就嫁给了有钱老男人…
头条新闻网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本文来源于南方人物周刊。包含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源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gridf@126.com处理。紧急处理联系电话:15144810328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