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剑指省会,这座城市急了

剑指省会,这座城市急了

为什么有的省份一城独大,有的省份确实双中心或者多中心?哪种模式更好?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丨熊志“‘一城独大’不是春”。这两天的芜湖,在自己的官方媒体上,又一次旗帜鲜明地表露出了追赶省会合肥,争做安徽省域…

为什么有的省份一城独大,有的省份确实双中心或者多中心?哪种模式更好?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丨熊志

“‘一城独大’不是春”。

这两天的芜湖,在自己的官方媒体上,又一次旗帜鲜明地表露出了追赶省会合肥,争做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经济增长第二极的野心。

“芜湖发布”提到,沿海地区的几大经济强省,基本都是双中心或者多中心,如广东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座GDP“万亿城市”,江苏除了南京外,苏州、无锡、南通三座城市的GDP也突破万亿。

芜湖的野心,也带出了一个区域经济领域老生常谈的议题:为什么有的省份一城独大,有的省份确实双中心或者多中心?哪种模式更好?

一些省份的非省会城市,有争当副中心的雄心,其实是好事,但站在全省的发展层面看,就怕为了刻意打造多中心而违背经济规律,行政力量主导资源分配。

01

2022年芜湖的GDP是4502.13亿元,不到合肥1.2万亿的一半;常住人口373.1万人,也不到合肥的一半。

不过,按照体量,芜湖确实是安徽的GDP第二城,副中心的目标定位,也通过安徽近期发布的《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得到了确认。

图/网络

安徽为什么要在合肥之外,再次大力扶持一个省域副中心呢?扶持一个GDP还比不上县级市昆山的城市当做第二极呢?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背景。

近几年来,内陆省份一城独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让发展更均衡,政策层面进行了一些方向上的调整。如2020年高层在《求是》杂志发文就提到,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具体怎么做呢?一方面,开始有意识地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另一方面,鼓励打造副中心城市,形成一主一副的双子星格局。

合肥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城市。

这两年,它发展迅速,被誉为是最敢“赌”的城市,事实上合肥的今天,离不开2011年安徽三分巢湖的调整,在巢湖被拆分,大部分并入合肥后,合肥迎来一次性的大扩容。

2022年,合肥的经济首位度,其GDP全省占比为26%左右,并不算低。安徽在通过行政扩容的特殊方式做大合肥以后,面对均衡化发展的新思路,提出要扶持做大芜湖,自然就很好理解了。

也正如“芜湖发布”提到的,那些沿海省份,基本都是双中心或者多中心的格局。一省之内,在省会之外,能有更多的城市发展起来,站出来参与全国竞争,对省份自身当然是好事。

其实不只是安徽,这两年有很多省份都响应号召,开始明确提出打造副中心,打造经济增长第二极。比如云南支持曲靖,河南支持洛阳,江西支持赣州……

02

一城独大,容易造成中心城市虹吸全省的资源,放大城市之间的落差,加剧中心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其实一城独大,大到何种程度才应该干预,是存在争议的。或者说,城市扩张的极限,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衡量城市在省内的权重,一个常见的指标是经济首位度。然而,尽管经济首位度最高的几个省会,如吉林长春,宁夏银川,贡献了所在省(区)一半的GDP,但拿到全国比,这几个缺少存在感的省会,依旧谈不上是够“大”了。

所以,扶持打造副中心,同样要因地制宜。

一些省份跟风打造副中心城市,硬要在一帮矮个子中找出一个高的,将资源、政策都堆到这个城市去做大做强,未必是行得通的。它恰恰可能破坏了市场规律。

其实我们可以细心观察沿海省份,并不是因为有双中心、多中心,它们才足够强大,双中心、多中心只是一个发展结果,而不是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格局呢?是因为它们本身沿海,外向型经济发达,在省会城市之外,往往还有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可以作为对外经济的窗口,集聚海内外资源,发展物流、制造。

比如广东的深圳,山东的青岛,浙江的宁波,这些非省会城市发展起来不是偶然,而是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多方面综合的结果。

▲青岛港集装箱码头(图/图虫创意)

有的内陆省份,自己省会城市还没有发展起来,就想模仿沿海地区,盲目地想搞双中心或者多中心,但它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不靠海,交通枢纽又往往为省会城市所占据,那些目标城市其实根本不具备当做副中心来打造的基础。

内陆省份多为一城独大,本身就是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们本身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多个中心集于一身,自然会成为周边资源涌入的唯一高地。

这种格局也不全是坏事。

近几年,内陆的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开始人口回流,正是得益于强省会战略。在省会城市崛起以后,本省的人口,不必远赴沿海去漂泊打拼,他们完全可以在家门口的省会务工,离家更近。

所以,可以发现一个有些矛盾的现象,一些省份一边提出打造副中心,一边喊出强省会战略的口号。

强省会的逻辑很简单,先集中资源做大省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然后再去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强省会战略的风潮,甚至还刮到了沿海省份。比如浙江、山东等省份,都曾提出过推进强省会战略,或者要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以做强都市圈。

南京在2018年被巡视组点名“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之后,也表示要加快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

03

对沿海省份来说,集聚的经济资源够多,能够往省会和副中心这两个不同定位的城市分流配置,所以自然能够形成双中心、多中心的格局。

而对内陆省份而言,省会城市往往既是政治中心,也是交通枢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集中到省会来,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这种集聚的过程,并不全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其中同样包含大量行政意志。

比如当初安徽拆分巢湖做大合肥,比如四川将简阳市交给成都代管。再比如,一些政策、项目的分配,高校的选址,优先省会城市,都是行政干预城市发展的体现。

▲四川省成都市(图/图虫创意)

但行政权力主导资源分配,只有建立在尊重经济规律、市场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要搞清楚一点,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不是要广撒胡椒面,不是要搞平均主义的发展逻辑。

不能简单地说,两种发展格局哪种对,哪种错。没有正不正确,只有适不适合。像有的内陆省份全省的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就只有那么大,哪有那么多资源够分给副中心呢?

经济发展总是带来资源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总是会朝着能发挥其最大价值的地方流动,这是客观规律。我们不可能指望所有的城市,都发展成一个水平。

现在很多中小城市,已经开始尝到优胜劣汰的苦果了。因为产业流失,人口外流,城市发展失去活力,房子沦为白菜价。这类城市投入重金,也注定很难盘活,还会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不如尊重市场规律,让其自然衰败。

总之,城市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去想着靠行政意志生造一个副中心出来,更不要轻易打着城市扩张到了极限的名义,去轻易地驱赶低端产业、人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头条在线-头条新闻网立场。
上一篇日本女性中排名第二位的癌症
下一篇 国家统计局:1-2月份全国企业职工周平均工作47.9小时
头条新闻网

来源: 冰川思想库

本文来源于冰川思想库。包含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源归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gridf@126.com处理。紧急处理联系电话:15144810328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